项目荟萃

南宁园博园生态保护修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南宁园博园生态保护修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南宁园博园位于南宁市邕宁区,毗邻顶蛳山遗址保护区,是第一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共建的国际园博园,于2018年12月建成开放。然而,南宁园博园前身有大片露天采石场,矿山早期粗放式开采破坏了山体结构和原生植被,存在危岩、崩塌、滑坡和水体稳定性差等隐患。南宁市以承办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为契机,实施南宁园博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以“生态宜居·园林圆梦”为主题,坚持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等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进行规划设计,综合利用山、水、林、湖、草等自然资源,建成了“矿坑花园”等精品景点,实现了生态修复和园林艺术的融合,培育了生态旅游等经济增长点,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核心机制

南宁市通过开展废弃矿坑修复、水系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提高了区域生态系统整体质量;综合利用山、水、林、湖、草等自然资源,构建“三湖十八岭”山水格局,打造石趣园、飞龙湖、卧虎潭等“矿坑花园”景点,巩固了生态修复成效。基于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成效,在园博园园区开发民族文化体验、科普教育、自然体验等体验式活动,实现了旅游经济效益,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南宁园博园广西园俯瞰图

南宁园博园清泉广场

 

具体做法

一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针对原有矿坑综合考虑不同矿坑岩层结构稳定性、蓄水情况、植被现状等,采取差异化生态修复方式,实施近自然生态修复,开展矿坑修复及水系治理,建设生态园博园。规划功能分区、开展矿坑修复。规划园区的功能分区,结合矿坑的空间分布和可利用状态,将园区16个矿坑划分为集中采矿治理区、自然恢复区、公园入口区、东盟园区、广西园区、配套服务区等6个建设区域。其中,保留工业遗迹丰富的7个集中采矿区矿坑,对坡度过大及现状岩层结构稳定性较差的区域采取地形修整、清理松动石块、安装崖壁防护网加固岩壁、绿化覆盖修复裸露山体及利用生物活性土壤绿化技术护坡等差异化措施进行修复。通过场内土方平衡回填其中9个矿坑,复垦腾挪了147亩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了园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系治理。利用修复区现有水体构建连通水系,受邕江水系影响,八尺江支流那樽河从北侧自东向西穿园而过,园区中央区域出露的日出水量5万立方米的清水泉自南向北流入八尺江,构成了“一河(那樽河)、一泉(清水泉)、两江(邕江、八尺江)”的核心水系框架,将清水泉出口现存的零星鱼塘建设成清泉湖,将蓄水矿坑改造成七彩湖,扩大园区水系范围。设置统一雨水集中调蓄功能净化水体,根据雨水的流向和各丘陵的脊线划分数十个汇水分区,在园区内部道路两侧雨水流经路径设置生态植草沟、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渗排水沟、雨水调蓄池等,控制雨水径流总量,净化后的雨水溢流进入清泉湖、玲珑湖、七彩湖等水体,实现了水质提升与水体连通。

南宁园博园飞龙湖

南宁园博园卧虎潭

二是整合自然资源,巩固生态修复成效。按照分区规划、综合利用等理念,整合利用山、水、林、湖、草等自然资源,巩固生态修复成效。铸就山水格局。利用清水泉、鱼塘、矿坑蓄水等原有水体,结合行洪及调蓄要求,打造形成水景面积约680亩的清泉湖、玲珑湖、七彩湖、潭甲池四大湖体,占园区面积的17.17%,保留现有的邕绣岭、龙翰岭等十八座丘陵山体,利用原有的山、水资源,打造“三湖十八岭”山水格局。建设“矿坑花园”。综合利用池塘、崖壁、植物景观、矿山开采遗留传送带等,打造了石趣园、飞龙湖、卧虎潭等7个共525亩“矿坑花园”。在“矿坑花园”打造时,充分利用原矿山开采遗留的大块灰岩和碎石,就地取材,铺设石板路、碎石路等,大大降低了园区建设的成本。塑造自然生态景观。利用原矿区开采的约30万立方米地表土用于绿化种植,满足了园区3960亩绿化种植表土层用土需求,基于“矿坑花园”的自然基础及人造设施布局,因地制宜种植与整体景观契合的植物,打造自然生境。其中,在飞龙湖种植池杉、水松等耐湿高大乔木,形成水上丛林;在探幽谷浅水区至岸上种植40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在地势较高处种植乔灌木,营造自然植物景观,加强自然生态观赏性。

南宁园博园矿坑花园

三是开发体验式活动,实现综合效益。开发民族文化体验活动。举办民俗、夜游等主题活动,2020年12月至2024年5月,累计开展芦笙踩堂、唱山歌等主题活动32场,以“民族+活动”为主题打造了《青春版刘三姐》《奇思异想魔法学院》《邕宁八音》等精彩演出,提高了园区游玩互动性。开发科普教育活动。建设园林科普馆、植物科普馆等,设置花卉展示区、草木展示区、水生植物展示区等科普展示区,完整保留制砂生产线的料仓、破碎机、传送带等大量工业遗存,并利用园区特色建筑、园林景观等资源开发了手工非遗、植物科普等研学产品,与顶蛳山遗址博物馆的研学课程进行了课程联动。2021年至2023年期间,累计开展研学课程140场,接待研学旅游人数约6.9万人次。开发自然体验活动。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牧马场、皮划艇等商业业态,其中,园区出租12.45亩地块用于开发牧马场产业,每月可获得9.8万元场地租金经营收入;利用170亩湖面水域,与社会资本共同开发经营皮划艇水上活动项目,并约定按利润的12%、88%进行合作分成,其中园区占比12%,多方合力丰富游客的娱乐体验,促进周边文化经济整体发展。

 

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效益持续提升。南宁以建设园博园为契机,推动了生态修复及资源整合利用,通过实施矿坑恢复、水系治理,盘活了山、水、林、湖、草等自然资源,园博园园区建设保持了43.2%原有自然山水风貌,区域绿地率从50%提升到78%,地表水水质从五类标准提升到三类标准,建成了绿色、生态的南宁园博园,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园内种植了扁桃、秋枫、木棉等1600种植物,吸引了白鹭、斑鸠、翠鸟等动物在园区繁衍生息,自然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满足了群众及社会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南宁园博园粉黛花海

南宁园博园格桑花海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基于南宁园博园的优质生态环境基础,培育了区域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经济增长点,探索了公益性生态修复项目逐步实现收益的路径。南宁园博园入园总人数及收入整体呈现提升态势,年入园总人数从2022年的32万人提升至2023年的70万人,经营收入从2022年的1400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2200万元。2021—2023年期间,通过举办新春演出等大型活动,累计吸引游客人数85万,总门票收入达1700万元,‌实现了旅游收入的稳步增长。

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

三是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南宁园博园作为兼城市公园功能永久保留,打造了集示范性、观赏性、科普教育性、互动体验性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等称号。此外,南宁园博园还通过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上百名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年均发放务工费约900余万元,助推群众实现年增收约3万元,南宁园博园在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及自然景观引领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