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荟萃

24 2025-07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探索村庄规划多村联编 绘就宜居和美乡村

前言:近日,新华网、光明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探索多村联编模式,统筹引领横州市新福镇乡村空间优化、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反响。   仲夏时节,走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南宁横州段)项目新福镇三阳集中安置点,只见崭新的灰白楼房整齐排列,停车区域标线清晰,绿化景观点缀其间,展现出一派和谐宜居的乡村新貌。这是该村坚持村庄规划引领,统筹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2023年以来,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承接《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团富村、丕地村、三阳村村庄规划(2023—2035年)》编制工作,积极探索多村联编模式,统筹引领乡村空间优化、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三阳村在内的平陆运河沿线农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 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南宁横州段)项目新福镇三阳集中安置点。 “我们突破村庄行政边界,对平陆运河沿线4个资源禀赋相似的毗邻村落实施村庄规划联编,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项目负责人韦华珊介绍。技术团队按照上位规划的总体思路,在村庄规划中跨村调配建设用地指标,将4个村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从154.53公顷增加至175.29公顷。其中平塘村预留1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用于打造核心文旅功能区,为文旅产业重点项目落地预留了发展空间。 规划文本立足地域特色,引导4个村构建以新农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为基础、文旅产业为核心引擎的“2+1”产业体系,同步打造“两带两区多基地”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利用,拓宽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渠道。 在谋划推进产业振兴的同时,技术团队在规划中引导4个村建立村民全程参与机制,以打造宜居乡村为目标,聚焦“路烂、灯暗、污水流、设施缺”等民生痛点,系统设计和制定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整体提升方案,为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供了规划引领和技术保障。 此外,4个村的村庄规划严格遵循平陆运河保护与开发要求,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强调通过构建运河沿岸生态廊道,实施分区分类空间管控,重点塑造自然郊野特色景观节点,推动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有机融合,为平陆运河沿线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产业培育筑牢生态基底。 目前,新福镇4个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一条条宽阔坚实的水泥路在推土机轰鸣声中不断延伸,太阳能路灯即将点亮乡村夜空;文体活动场所的施工方案持续优化,旅游配套设施同步布局;污水处理工程前期勘测有序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逐步构建…… 2024年12月,《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团富村、丕地村、三阳村村庄规划(2023—2035年)》入选2024年广西村庄规划优秀案例,为平陆运河沿线区域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各地以精准规划赋能乡村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22 2025-07

绿色引擎·创新蝶变丨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打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近年来,实施战略转型的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凭借专业实力与创新精神,承接转制院所创新成果,深耕建材工程项目,专注于固废资源化利用与绿色材料的创新研发,积极倡导并践行节能低碳生产理念,力求以科技力量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向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水泥烧成系统技改——一个节能降耗的实践 华润水泥烧成系统升级改造 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联合华润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华润水泥技术研发(广西)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完成了《水泥煅烧多级耦合重构换热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该技术采用成熟的降阻节能方式,使生产线整体产能与节能降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有效保障了生产线安全、稳产、高效运行。目前,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已通过总承包模式,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华润建材科技2条水泥生产线。 此项研究成果凭借技术创新性与行业应用价值,荣获2024年度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行业着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制砂工艺研发——一次行业技术的创新 华新水泥(剑川)年产250万吨骨料砂石生产线 在绿色建材领域,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持续创新,研发出立磨外循环粉磨系统制砂工艺。该技术集成了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多年来在尾矿综合利用、机制砂石分级技术、整形级配技术、石粉含量控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华新水泥(剑川)有限公司年产250万吨骨料砂石生产线EPC总包工程项目、云南易门大椿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0万吨骨料生产线EPC总承包工程等项目,从项目小试、中试到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技术服务,一站式解决砂石骨料级配不合理、含粉量高、形貌结构不理想等市场痛点。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一场环保使命的践行 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高度重视资源循环利用,致力于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与综合利用,重点围绕广西冶炼渣、尾矿、固硫灰等固废资源开展规模化成套技术科技攻关以及成果产业化应用研究,目前已攻克多种类型固废处置难题,有效推动了全区固废资源的高性能化、高值化综合利用。 锰渣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利 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在电解锰渣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其中《一种电解锰渣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及设备》和《一种电解锰渣与页岩的烧结制品及其生产方法》两项技术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对推进区内锰污染治理及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锰渣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成果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性炉渣水稳层铺设施工现场 由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参与研发生产的改性炉渣,已作为细集料成功应用于北海市廉州湾大道工程试验路段。与传统细骨料相比,改性炉渣水稳层可显著降低材料成本消耗,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同时,在百色固硫惰性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上也取得重大突破,负责设计的CFB固硫灰渣预处理稳定化生产线已在百色工投汇泽实业有限公司投产,年处理固硫灰渣能力达48万吨。 上述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环境治理贡献了力量,更为建材行业开辟了新的资源利用路径。   未来,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将继续秉持创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建材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5 2025-06

服务耕地保护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在行动

耕地红线是壮乡粮仓的生命线,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响应第35个全国土地日号召,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以耕地保护、全域综合整治、智慧耕保为核心,构建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助力八桂乡村沃野生金。   做优耕地保护技术支撑 在自治区层面,配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开展“三区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等工作政策、工作方案制定和技术审查,开展全区技术培训和指导;聚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协助自治区动态分析耕地保护实际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及共性问题,统筹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开展广西“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研究工作,为下一步耕地保护专项规划、耕地占补平衡和国土绿化空间专项规划、耕地下山、林地上山等工作做好基础支撑。 广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图 在市县层面,为玉林、贵港、防城港等多个市县提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技术服务,协助地方开展耕地保护目标考核自评。 在课题研究方面,积极承接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证监测评估研究课题,总结地方耕地保护典型做法,提出进一步提升耕地保护成效以及完善考核办法的意见建议,为耕地保护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重大项目保障方面,提供用地预审、用地保护等技术服务,完成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工程项目、广西左江治旱黑水河现代化灌区工程项目、合浦县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等项目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保障项目依法合规推进,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打造“整治+”全链条服务 构建了“规划+设计+施工+产业+金融”全链条服务模式。 探索特色化整治模式——以“农田连片整治+土地集约开发”、“土地整治+特色农业导入”、“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升级”、“土地整治+产业升级”等“落地”型综合整治为目标,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 打造首个广西标杆项目——承担的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功获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4.25亿元贷款,成为在自然资源部2024年12月发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后,首个纳入自治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储备库、首个获得银行融资支持的项目。 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探索“AI+耕保”赋能发展 积极响应自治区“人工智能+”行动号召,探索智慧技术在耕地保护领域的深度应用。 技术场景创新——在河池、贺州等地创新实践“AI+耕地动态监测”、“AI+耕地利用调查”新模式,实现监管效率质的飞跃。 精准高效识别——应用无人机集群巡检与“AI+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技术,对耕地“非粮化”、“撂荒”等行为实现毫末级精准识别,实测地类解译精度突破80%以上,工作效率提升数倍,使耕地变化“尽在掌握”。这是广西自然资源领域首批成功落地的规模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一。                         试点布设无人机场           河池市无人机航飞监测耕地项目   “无人机巡查+AI解译”识别农作物   从服务自治区顶层决策,到创新全域整治模式,再到探索“AI+耕地保护”智慧监管,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始终以全程高效的服务、全链融合的创新、全域覆盖的担当,扎实践行耕地保护技术支撑的使命。 未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筑牢八桂耕地保护的坚实根基,为端稳中国饭碗、守护壮乡良田贡献力量!

12 2025-06

桂林首个!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编制的《阳朔县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发布

近日,由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编制的《阳朔县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出台,标志着阳朔县成为桂林市首个出台“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并实现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全覆盖的县。 《规定》填补了村庄规划未覆盖地区的管理空白,为乡村地区规划许可和建设管理提供了清晰的审批依据,实现了对乡村建设的规范化引导,其创新实践经验获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报道。   主要亮点 充分衔接顶层设计——作为桂林市全域旅游先导区,阳朔县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兼具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双重重任。《规定》编制团队严格遵循“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的根本要求,有效衔接《阳朔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漓江风景名胜区遇龙河景区详细规划》等上位及专项规划,重点强调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内重点地段的管控要求。 因地制宜特性指引——《规定》旨在解决村庄规划滞后、审批依据不足等问题。编制团队坚持以村民和村庄发展需求为中心,通过实地走访,广泛征集了社会公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意见,明确了底线管控、用地布局选址要求、建设控制指标等核心内容,制定了普适性技术标准和管控要求,其中,创新制定了阳朔县村庄分类、漓江风景名胜区等级、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一览表,通过要素集成,强调要素间相互协作的重要性,重点强调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内重点地段的管控要求,方便日常村庄建设管理与审批。 预留指标保障用地——在县级层面预留了一定用地规模不分解至行政村,作为“留白”机动指标,通过制定项目正面清单,供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和有特殊选址要求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确需零星分散的村民住宅等建设申请使用,为阳朔县和美乡村建设、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用地保障。   下一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持续关注《规定》实施效果,为阳朔县乡村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预计《规定》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阳朔县乡村建设规范有序、风貌显著提升、产业蓬勃发展。“阳朔模式”的成功实践,将为全区乃至全国乡村地区规划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23 2025-05

服务升级!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跑出重大工程确权登记“加速度”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助力黄桶至百色铁路(广西段)项目业主取得首批不动产权证书,确权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为重大交通项目合规施工按下“快进键”。 黄百铁路实景 为提升办证效率,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打造“交地即交证”服务模式,通过前置确权环节、并联申请流程等创新举措优化业务流程,跑出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加速度”,相较于传统“供地-确权-发证”模式,整体办证时间缩短30%以上。 近年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规划、利用、调查等专业力量,在铁路、高速公路、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不动产确权登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彰显了专业技术能力与精准服务水平。   助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目前,梧州-乐业公路乐业至望谟(乐业段)成功取得第二本不动产权证书,累计发证面积超250万平方米,达用地批复面积的83%。 柳州至金秀高速公路(金秀段)已取得14本不动产权证书,发证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率达86%。 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乐业段已完成270万平方米土地确权登记,累计进度达56%。 不动产权证书的取得,明晰了大型基础设施的产权归属,有效维护了业主合法权益,为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破解重大水利工程办证难点 面对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用地不动产权证办理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依据缺失、权属纠纷复杂、测绘难度大等难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通过优化登记流程、精准把握政策、跨部门协调联动等多措并举,灵活破局,推动鱼峰段、象州段和武宣段74本不动产权证书顺利发放,累计发证面积突破7980万平方米,为国家战略工程合规推进、维护国有土地资产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武宣库区)确权登记发证专题研讨会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用地地籍调查工作征询意见会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地籍测绘成果外业抽查   服务全国水库不动产登记试点 在国家试点项目凤山县水库发证政策研究工作中,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编制了《水库工程不动产登记指导意见》,为水库确权登记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指南;制定了《凤山县水库工程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办法》,提出快速定位关键症结的方法路径,总结形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实践经验,为广西乃至全国层面推进水库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凤山县水库确权登记发证专题研讨会   精准施策盘活“沉睡”资产 针对国有企业改制土地及地上房屋因历史资料缺失、权属不清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通过精准施策,成功实现了瑕疵土地合规性整改“零的突破”,化解了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为“国有资产向资本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全区国企改革土地处置、产权变更、产权转移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大力促进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高效利用与价值提升。   下一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持续强化责任担当,以更高标准推进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为重点项目建设和国有资产盘活提供更强保障,为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07 2025-05

AI赋能调查监测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智慧大脑”平台启动研发

近日,由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联合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申报的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基于AI大模型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智慧大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正式启动研发。该项目旨在通过AI大模型技术,构建以智能化的感知汇聚、业务协同、分析决策、知识共享于一体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新模式,从而提高调查监测作业效能。 当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涉及多领域政策法规和经验知识,业务场景繁杂,针对数据处理繁琐、人工分析易出错、人力投入高等问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项目团队将基于AI大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低空无人机影像解译等前沿技术,构建汇聚政策法规、项目成果等显性知识及专家经验、技术审查等隐性数据的高质量知识库,研发覆盖调查监测业务场景的“智慧大脑”平台。 业务场景示意图 调查监测智能体 该平台建成后,将实现针对海量时空数据的动态管理与智能分析需求,为每位一线业务工程师配备“智慧助理”,支持对话式的知识问答、数据检索、空间数据分析及辅助报告编制等高频场景应用,大幅减少人工的重复性操作,提高数据治理的效率。此外,平台将研发时空数据智能检索、辅助算子建模、数据批量质检、智能成果审查等10余项功能,应用到国土变更调查、不动产确权、用地报批等日常业务工作中。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系统功能梳理与技术选型。下一步,将深化二三维“一张图”数据底图与AI技术的融合,重点推进知识库搭建与垂直领域大模型训练,争取早日在行业内实施应用。

10 2025-03

助力低空经济!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牵头的部省合作项目获自然资源部立项

近日,由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牵头的部省合作项目——《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编制关键方法研究》获自然资源部立项。该项目由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联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申报,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北投低空经济投资有限公司、广州蓝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技术单位参与协作。 该项目旨在突破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核心技术体系构建、空间分层管控等核心问题,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的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为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技术支撑。 项目开展后,将结合实景三维、地理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整合技术、政策与实践经验,从国土空间资源用途管制和使用角度,形成低空空间权属划分、规划编制及地空协同规划使用体系等三项核心技术,解决低空空域权属界定、分层分区划定与管控、规划编制、地-空资源要素配置及协同管理机制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通过应用示范,推动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释放及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资源的科学规划与高效利用。 下一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持续深耕自然资源领域,积极响应国家低空经济政策,加快形成可推广的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研究成果,为实现自然资源保值增值和国土空间高效利用贡献智慧力量。

26 2025-02

创新入股联营模式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助力乡村振兴用地政策落地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配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正式印发,充分彰显了集团公司在自然资源政策研究领域的服务支撑能力。 精准破题:突破“入股联营”三大难点 “入股联营”是集体建设用地的一种供应方式,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和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建设开发,既能满足企业的用地需求,也能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长期以来,入股(联营)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有法可依,但缺乏明确规范的实施路径,特别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定义、收益分配、登记办证主体等核心问题不明朗,大部分市县有需求但实践较少。 集团公司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指导下,认真研究《公司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多次咨询法律专家、深入地区调研、对比区内外案例、开展风险评估,破解了系列“入股联营”难题。 破解“权能不清”难题。土地使用权通常包括对土地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以入股(联营)方式获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是否完整影响土地价值的准确评估,关系到村集体和企业能否能顺利开展联合经营活动。《通知》对此进行了明确,提出建设用地使用权经依法登记后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但必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同时要求土地使用权登记权利主体发生变更的,应重新申报用地、签订入股(联营)合同和监管协议,最大程度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有效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破解“收益分配”难题。近年来,广西各地陆续成立了不同级别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由于大部分地区农村土地市场发展较慢,集体经济组织的自治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入股联营中的农民收益分配问题广受关注。借鉴国家《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有关风险防范措施,结合广西实际,《通知》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双方可协议制定“优先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收益分配方式,同时,地方可结合实际,依法合理制定入股(联营)收益统筹调节制度,确定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为政府参与收益分配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村集体、政府参与入股联营工作的积极性。 破解“谁来办证”难题。入股(联营)主体包括村集体和投资企业,由于上位法未规定土地使用权申办主体,地方有关部门对政策的理解不同,各类型企业需求也存在差异,亟待规范,针对入股和联营合作关系、风险隐患的较大不同,《通知》提出分类处置措施,以联营方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原则上登记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入股方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可登记给具备不动产登记条件的共同举办企业;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与其所依附的土地一并登记的,保持权利主体一致,为各地顺利推进项目落地和不动产登记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依据。 聚焦政策:三大创新亮点 聚焦用地各环节难点堵点。《通知》对部分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现行政策进行了更新和优化,从规划、审批、供应、许可、登记到监管等方面提出17条指导意见,覆盖用地各环节,着力增强自然资源服务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能力,确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 首次细化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路径。首次在自治区层面规范了入股(联营)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和要求,明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成本费用、收益调节方法和风险管控原则,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入股、联营提供重要参考,帮助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难题。 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提出在严格农用地用途管制,确保农地农用、符合管控要求等前提下,列入乡村振兴规划、计划或项目库并具有农林业生产服务功能的不固化地面的部分零星项目,可按原地类管理。鼓励集体建设用地的复合利用,支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等,多举措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预期效益:多方共赢 激发发展活力 支持乡村产业实体经济发展。通过持续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程序,降低用地成本,加快产业项目落地。明确入股(联营)方式,维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效降低企业的用地、融资顾虑,促进农村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盘活农村集体低效闲置用地,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益。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能够通过土地直接参与到产业发展,增加财产性收入。同时,以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加,提高农民就业率和工资性收入。 作为广西自然资源政策研究的重要技术力量,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聚焦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和前沿领域问题,积极参与政策文件起草,为自然资源事业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智慧解决方案。  

03 2025-01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服务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经验获《桂在改革》推广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服务打造的“创新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 打造产业用地供给新路径”案例登上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与广西云—广西日报共同策划制作的《桂在改革》视频节目,取得良好反响。 改革经验获《桂在改革》宣传 项目拿地难、报建审批难、资源要素保障难,曾是长期困扰着工业企业的难题,自2019年开展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试点以来,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聚焦“产业项目监管多元化、投资项目服务主动化、产业用地改革集成化”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的全程管理模式,助力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关于明确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有效促进了报建审批业务化繁为简,破解了工业项目程序繁、监管难、落地慢等堵点,多方位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调研座谈会 2024年度,全区累计供应“标准地”198宗1.39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27.47亿元,助力广西防城港港口生态铝产业链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建设。 部分宣传报道页面 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有效提升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也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近年来,该改革案例成功入选2022年广西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先进典型示范案例”、2023年度广西改革攻坚优秀成果,获中国自然资源报、广西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以及自治区党委改革办简报宣传推广。 下一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广西全面推广“标准地”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带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23 2024-12

广西推进“农地入市” 催动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

前言: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新闻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广西日报-广西云等媒体报道了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服务国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探索土地资产盘活利用的经验与成效,取得了良好反响。 媒体报道页面   报道全文 临近岁末,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星岛湖镇肉鸽屠宰加工冷链产业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上加班加点,铆足干劲冲刺第四季度产值。2023年以来,合浦县通过“农地入市”为肉鸽屠宰加工冷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为当地农民稳定就业和多渠道增收创造了条件。 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将广西15个县(市、区)列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抢抓这一机遇,积极组建工作专班,承接合浦县、藤县、博白县、玉林市福绵区、河池市宜州区5个试点地区技术服务工作。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工作专班从入市潜力调查、政策培训、制度研究、项目咨询等全流程服务入手,建立涵盖入市申请、入市交易、收益分配、融资抵押、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一方案一计划两办法多政策”全链条制度体系,推动农村“沉睡的土地”盘活利用。 合浦县星岛湖镇和润肉鸽屠宰加工厂房。广西自然资源厅供图 “土地资产盘活利用的难点在于权属和性质等问题,在遵循土地性质不改变的底线下,我们因地制宜试水探路,想方设法帮助试点地区破解难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底图筛选、现场调研,工作专班协助试点地区的村集体,摸清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底数及具备入市潜力地块。同时,聚焦历史遗留的农村建设用地“缺乏合法来源证明、供地手续不全”等棘手难题,秉持“成熟一宗、入市一宗”原则,从产权权利、规划和用途管制等方面创新处置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 到今年11月底,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已助推合浦、藤县等5个试点地区完成7宗“农地入市”,保障了合浦县星岛湖镇肉鸽屠宰加工冷链产业、宜州区北牙瑶族乡燃气中转站、藤县天平镇混凝土生产等7个产业项目用地,总用地面积64.48亩,获得入市收入857万元,催动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累计带动投资9000万元。 为实现收益共享,在广西自然资源厅统筹指导下,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还探索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等费用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创新出台土地增值收益平衡再分配金的收益分配制度,统筹考虑区位、用途等因素,做到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收益分配。目前,合浦县等5个试点地区已向政府缴纳增值收益调节金201万元;增值收益留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03万元,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资金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