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荟萃

24 2025-10

广西北部湾畔:村庄规划引领古渔村“蝶变”

前言: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平台报道了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精心编制村庄规划,打造“生态美、产业兴、文旅旺”的特色渔村的生动实践,取得了良好反响。   “开船喽!”嘹亮的号子声划破北部湾晨雾,企沙渔港千帆竞发。岸边,百米海鲜长桌宴鲜润飘香,游客们笑语盈盈,共飨这一“味觉盛宴”。 这幅醉人的滨海生活画面,正是广西国土规划集团为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牛路村绘制的村庄规划蓝图。 生态筑基,陆海统筹守护蓝色岸线 2021年6月,《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牛路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启动。规划团队以“陆海统筹”为核心理念,将陆海交汇区列入保护修复范畴,对村庄聚落、农田、湿地、海滩、防护林等要素进行一体化规划。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牛路村簕山古渔村鸟瞰 同时,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引导村庄对海岸线实施分类精准管控,系统推进岸线整治、海洋污染防治、红树林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引导实施“退养还滩”、沙滩修复、清淤疏浚及补种红树幼苗,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和景观多样性。对传统海堤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集防潮减灾与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海堤。 文化赋能,海洋元素塑造别样村居 牛路村不仅风光旖旎,更拥有古民居群及深厚的疍家文化遗产。在村庄规划中,技术团队倡导“修旧如故”,保留原生渔村古朴风韵。引导该村建设红林碧海景观栈道、观潮广场等设施,用3条生态旅游路线将自然人文景观与牧渔体验巧妙串联。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牛路村红树林画面 如何让沉睡的疍家文化“活”起来?规划深度挖掘疍家非遗与海洋节庆元素,引导牛路村重点打造“开海节”“观潮节”等休闲旅游品牌。除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疍家婚礼,当地织大网、喷嗦仔、绞大绳等非遗技艺展演,展示了鲜活而立体的疍家文化印象。 今年暑假,牛路村日均接待游客约1500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目前,已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等荣誉,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民宿、餐饮营收超千万元。 产业融合,向海发展绘就兴业愿景 游客的涌入,催生了牛路村生态养殖、渔家乐、直播带货等丰富业态,让村庄规划中“以农兴旅、以旅兴农”的产业发展愿景成为现实。 规划提出,构建以农文旅为主导,以生态渔业、特色种植、适度畜牧为支撑的“1+3”产业体系。这一思路既为牛路村保留生态养殖和特色种植区,还设计了串联各处的旅游带和游客服务中心,让生产、服务、体验有机衔接。 如今,在村庄规划引领下,村民们深度融入产业链,广泛参与到民宿经营、餐饮服务、农特产品电商销售等生产劳动中,过上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活。

12 2025-09

喜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参编规划获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参与编制的《大邑县安仁博物馆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 目前,《规划》数据库建库工作已全面完成,标志着安仁博物馆发展片区正式进入“规划引领、智慧管控”的文旅发展新阶段。《规划》是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首个获批并完成数据库建设的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 项目概况 锚定“双高地”定位 优化全域空间结构 《规划》以建设“国家文博旅游新高地、大邑绿色产业新引擎”为总体定位,打破镇域行政边界,形成“三脉镶两区、一轴连三心”的全域国土空间格局。 “三脉”即龙门山生态脉络、斜江河生态水脉、䢺江河生态水脉,串联起东部“数字农旅产业区”与西部“生态立体农业区”两大功能板块。 “一轴”为横向县道串联的产业综合发展轴,连接安仁博物馆小镇、新场水乡古镇、王泗绿色健康产业新镇三大核心区域。   严守“三线”底线 创新保护利用机制 《规划》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要求,坚决守住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红线三大刚性底线,严格限制城镇用地规模无序扩张。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创新提出“保护线+活用法”双轨机制,即通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探索“博物馆+林盘”活化模式,对川西林盘实施分类保护,植入民宿、研学、非遗工坊等业态,打造“田园博物馆”,形成“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   建成规划数据库 实现全程智慧管控 《规划》数据库严格按照《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规范》等国家标准建设,整合基础地理信息、自然资源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等数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覆盖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依托“一张图”系统,该数据库可实时监控片区建设情况,并具备规划冲突预警功能——当拟建设项目与耕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冲突时,将自动触发预警,为规划实施提供精准技术保障。目前,数据库已接入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市级平台,实现市县两级数据互联互通。   此次《规划》获批与数据库建成,不仅为安仁博物馆片区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更探索出“文化保护+文旅发展+智慧管控”的国土空间规划新模式,为片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系统梳理《规划》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3 2025-08

广西上林“规划+产业策划”让“花经济”走强

前言: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新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广西国资等平台报道了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推进“规划+产业策划”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取得了良好反响。   清晨,驱车驶出广西上林东高速出口,一排排银光闪烁的智能温室大棚映入眼帘。棚内,花农们娴熟地穿梭于蝴蝶兰花海间,或修剪枝叶,或移栽幼苗。这便是以《广西上林粤桂花卉产业园概念性规划》为蓝本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也是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推进“规划+产业策划”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广西上林粤桂花卉产业园项目(一期)投入使用   规划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新“兰”图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作为《广西上林粤桂花卉产业园概念性规划》承担单位,广西国土规划集团以上位规划为引领,依托上林县作为南宁“后花园”的生态条件和区位优势,精心为产业园项目的整体发展谋篇布局。 精准选点落子。规划团队将项目布局于紧邻上林东高速出入口的交通枢纽位置,横向连接上林县城,纵向经三(江)南(宁)高速公路衔接“南宁通道”,2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为花卉展销、冷链物流等提供便利交通支撑。 明确产业导向。针对上林花卉产业发展面临“有产品缺展示、有品质缺品牌”的发展瓶颈,规划提出打造“上林花卉产业与文化展示窗口”“广西‘花卉+’主题休闲旅游慢村”,科学布局综合服务中心与花卉数字智慧种植区。在智慧种植技术、政策与本土优势叠加下,目前产业园已获批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00万元,夯实了兰花等花卉产业发展的资金基础。 保障规划落地。为吸引广东花卉产业梯度转移,在广西自然资源厅统筹指导下,规划团队探索实施村庄规划“四村联编”模式,立足上林县澄泰乡澄泰社区、云龙村等四个行政村,通过跨村域腾挪指标和盘活用地潜力等方式,成功破解产业用地瓶颈,保障了物流基地、智慧大棚等发展空间,促进了物流产业带与农文旅体验带的延伸。   产业夯基 打造粤桂协作高质量平台 在概念性规划指引下,上林粤桂花卉产业园以兰花产业为核心,全链条布局种植繁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科研创新与文旅体验等产业,正逐步成为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借力粤桂协作。自2021年上林县与深圳市福田区达成粤桂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以来,两地持续深化花卉产业技术、资金、市场、人才协作,着力构建“研发在湾区、基地在上林”的产业梯度格局。如今,通过科学规划搭建产业协作平台、精准引导项目落地,吸引了众多大湾区企业落户,推动上林花卉产业提质升级。 释放产业效应。目前,上林县已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兰花种植基地集群,重点发展蝴蝶兰、国兰、石斛兰等高附加值品种,先后成功引进亿成花王、万佳花卉、浩宇花卉等国内知名花卉龙头企业。全县兰花年产量突破200万株,产值超过2.7亿元,其中精品蝴蝶兰占30%以上,助推“桂派花卉”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产业融合 绽放文旅经济新活力 如今,在概念性规划引领下,依托上林县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上林粤桂花卉产业园正迅速崛起为新晋花卉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形成“花卉+文旅”产业融合模式,一幅“以花为媒、以旅兴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园的建设运营激活了周边乡村经济,带动精品民宿、壮乡特色餐饮、农耕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发展。 ——规划引领构建“园区就业+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为当地农户创造了“离土不离乡”的家门口就业机会,他们通过参与花卉育苗、培植养护、电商销售、旅游接待等工作,获取“租金+工资+创业+分红”多重收益。 ——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惠及污水处理、道路等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态势,提升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花农在智能温室大棚内进行花卉移栽与养护   据了解,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拥有规划、产业研究、项目策划、投融资咨询、用地服务、工程设计等专业团队,近年来先后完成乡村振兴规划设计项目超500项,打造了柳州市“螺蛳粉小镇”、贺州市走马镇、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乡村规划和产业策划精品。

24 2025-07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探索村庄规划多村联编 绘就宜居和美乡村

前言:近日,新华网、光明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探索多村联编模式,统筹引领横州市新福镇乡村空间优化、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反响。   仲夏时节,走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南宁横州段)项目新福镇三阳集中安置点,只见崭新的灰白楼房整齐排列,停车区域标线清晰,绿化景观点缀其间,展现出一派和谐宜居的乡村新貌。这是该村坚持村庄规划引领,统筹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2023年以来,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承接《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团富村、丕地村、三阳村村庄规划(2023—2035年)》编制工作,积极探索多村联编模式,统筹引领乡村空间优化、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三阳村在内的平陆运河沿线农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 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南宁横州段)项目新福镇三阳集中安置点。 “我们突破村庄行政边界,对平陆运河沿线4个资源禀赋相似的毗邻村落实施村庄规划联编,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项目负责人韦华珊介绍。技术团队按照上位规划的总体思路,在村庄规划中跨村调配建设用地指标,将4个村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从154.53公顷增加至175.29公顷。其中平塘村预留1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用于打造核心文旅功能区,为文旅产业重点项目落地预留了发展空间。 规划文本立足地域特色,引导4个村构建以新农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为基础、文旅产业为核心引擎的“2+1”产业体系,同步打造“两带两区多基地”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利用,拓宽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渠道。 在谋划推进产业振兴的同时,技术团队在规划中引导4个村建立村民全程参与机制,以打造宜居乡村为目标,聚焦“路烂、灯暗、污水流、设施缺”等民生痛点,系统设计和制定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整体提升方案,为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供了规划引领和技术保障。 此外,4个村的村庄规划严格遵循平陆运河保护与开发要求,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强调通过构建运河沿岸生态廊道,实施分区分类空间管控,重点塑造自然郊野特色景观节点,推动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有机融合,为平陆运河沿线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产业培育筑牢生态基底。 目前,新福镇4个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一条条宽阔坚实的水泥路在推土机轰鸣声中不断延伸,太阳能路灯即将点亮乡村夜空;文体活动场所的施工方案持续优化,旅游配套设施同步布局;污水处理工程前期勘测有序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逐步构建…… 2024年12月,《横州市新福镇平塘村、团富村、丕地村、三阳村村庄规划(2023—2035年)》入选2024年广西村庄规划优秀案例,为平陆运河沿线区域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各地以精准规划赋能乡村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22 2025-07

绿色引擎·创新蝶变丨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打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近年来,实施战略转型的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凭借专业实力与创新精神,承接转制院所创新成果,深耕建材工程项目,专注于固废资源化利用与绿色材料的创新研发,积极倡导并践行节能低碳生产理念,力求以科技力量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向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水泥烧成系统技改——一个节能降耗的实践 华润水泥烧成系统升级改造 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联合华润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华润水泥技术研发(广西)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完成了《水泥煅烧多级耦合重构换热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该技术采用成熟的降阻节能方式,使生产线整体产能与节能降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有效保障了生产线安全、稳产、高效运行。目前,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已通过总承包模式,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华润建材科技2条水泥生产线。 此项研究成果凭借技术创新性与行业应用价值,荣获2024年度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行业着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制砂工艺研发——一次行业技术的创新 华新水泥(剑川)年产250万吨骨料砂石生产线 在绿色建材领域,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持续创新,研发出立磨外循环粉磨系统制砂工艺。该技术集成了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多年来在尾矿综合利用、机制砂石分级技术、整形级配技术、石粉含量控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华新水泥(剑川)有限公司年产250万吨骨料砂石生产线EPC总包工程项目、云南易门大椿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0万吨骨料生产线EPC总承包工程等项目,从项目小试、中试到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技术服务,一站式解决砂石骨料级配不合理、含粉量高、形貌结构不理想等市场痛点。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一场环保使命的践行 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高度重视资源循环利用,致力于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与综合利用,重点围绕广西冶炼渣、尾矿、固硫灰等固废资源开展规模化成套技术科技攻关以及成果产业化应用研究,目前已攻克多种类型固废处置难题,有效推动了全区固废资源的高性能化、高值化综合利用。 锰渣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利 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在电解锰渣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其中《一种电解锰渣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及设备》和《一种电解锰渣与页岩的烧结制品及其生产方法》两项技术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对推进区内锰污染治理及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锰渣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成果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性炉渣水稳层铺设施工现场 由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参与研发生产的改性炉渣,已作为细集料成功应用于北海市廉州湾大道工程试验路段。与传统细骨料相比,改性炉渣水稳层可显著降低材料成本消耗,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同时,在百色固硫惰性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上也取得重大突破,负责设计的CFB固硫灰渣预处理稳定化生产线已在百色工投汇泽实业有限公司投产,年处理固硫灰渣能力达48万吨。 上述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环境治理贡献了力量,更为建材行业开辟了新的资源利用路径。   未来,广西建材科研设计院将继续秉持创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建材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5 2025-06

服务耕地保护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在行动

耕地红线是壮乡粮仓的生命线,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响应第35个全国土地日号召,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以耕地保护、全域综合整治、智慧耕保为核心,构建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助力八桂乡村沃野生金。   做优耕地保护技术支撑 在自治区层面,配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开展“三区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等工作政策、工作方案制定和技术审查,开展全区技术培训和指导;聚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协助自治区动态分析耕地保护实际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及共性问题,统筹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开展广西“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研究工作,为下一步耕地保护专项规划、耕地占补平衡和国土绿化空间专项规划、耕地下山、林地上山等工作做好基础支撑。 广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图 在市县层面,为玉林、贵港、防城港等多个市县提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技术服务,协助地方开展耕地保护目标考核自评。 在课题研究方面,积极承接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证监测评估研究课题,总结地方耕地保护典型做法,提出进一步提升耕地保护成效以及完善考核办法的意见建议,为耕地保护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重大项目保障方面,提供用地预审、用地保护等技术服务,完成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工程项目、广西左江治旱黑水河现代化灌区工程项目、合浦县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等项目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保障项目依法合规推进,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打造“整治+”全链条服务 构建了“规划+设计+施工+产业+金融”全链条服务模式。 探索特色化整治模式——以“农田连片整治+土地集约开发”、“土地整治+特色农业导入”、“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升级”、“土地整治+产业升级”等“落地”型综合整治为目标,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 打造首个广西标杆项目——承担的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功获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4.25亿元贷款,成为在自然资源部2024年12月发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后,首个纳入自治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储备库、首个获得银行融资支持的项目。 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探索“AI+耕保”赋能发展 积极响应自治区“人工智能+”行动号召,探索智慧技术在耕地保护领域的深度应用。 技术场景创新——在河池、贺州等地创新实践“AI+耕地动态监测”、“AI+耕地利用调查”新模式,实现监管效率质的飞跃。 精准高效识别——应用无人机集群巡检与“AI+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技术,对耕地“非粮化”、“撂荒”等行为实现毫末级精准识别,实测地类解译精度突破80%以上,工作效率提升数倍,使耕地变化“尽在掌握”。这是广西自然资源领域首批成功落地的规模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一。                         试点布设无人机场           河池市无人机航飞监测耕地项目   “无人机巡查+AI解译”识别农作物   从服务自治区顶层决策,到创新全域整治模式,再到探索“AI+耕地保护”智慧监管,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始终以全程高效的服务、全链融合的创新、全域覆盖的担当,扎实践行耕地保护技术支撑的使命。 未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筑牢八桂耕地保护的坚实根基,为端稳中国饭碗、守护壮乡良田贡献力量!

12 2025-06

桂林首个!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编制的《阳朔县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发布

近日,由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编制的《阳朔县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出台,标志着阳朔县成为桂林市首个出台“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并实现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全覆盖的县。 《规定》填补了村庄规划未覆盖地区的管理空白,为乡村地区规划许可和建设管理提供了清晰的审批依据,实现了对乡村建设的规范化引导,其创新实践经验获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报道。   主要亮点 充分衔接顶层设计——作为桂林市全域旅游先导区,阳朔县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兼具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双重重任。《规定》编制团队严格遵循“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的根本要求,有效衔接《阳朔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漓江风景名胜区遇龙河景区详细规划》等上位及专项规划,重点强调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内重点地段的管控要求。 因地制宜特性指引——《规定》旨在解决村庄规划滞后、审批依据不足等问题。编制团队坚持以村民和村庄发展需求为中心,通过实地走访,广泛征集了社会公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意见,明确了底线管控、用地布局选址要求、建设控制指标等核心内容,制定了普适性技术标准和管控要求,其中,创新制定了阳朔县村庄分类、漓江风景名胜区等级、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一览表,通过要素集成,强调要素间相互协作的重要性,重点强调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内重点地段的管控要求,方便日常村庄建设管理与审批。 预留指标保障用地——在县级层面预留了一定用地规模不分解至行政村,作为“留白”机动指标,通过制定项目正面清单,供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和有特殊选址要求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确需零星分散的村民住宅等建设申请使用,为阳朔县和美乡村建设、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用地保障。   下一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持续关注《规定》实施效果,为阳朔县乡村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预计《规定》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阳朔县乡村建设规范有序、风貌显著提升、产业蓬勃发展。“阳朔模式”的成功实践,将为全区乃至全国乡村地区规划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23 2025-05

服务升级!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跑出重大工程确权登记“加速度”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助力黄桶至百色铁路(广西段)项目业主取得首批不动产权证书,确权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为重大交通项目合规施工按下“快进键”。 黄百铁路实景 为提升办证效率,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打造“交地即交证”服务模式,通过前置确权环节、并联申请流程等创新举措优化业务流程,跑出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加速度”,相较于传统“供地-确权-发证”模式,整体办证时间缩短30%以上。 近年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规划、利用、调查等专业力量,在铁路、高速公路、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不动产确权登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彰显了专业技术能力与精准服务水平。   助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目前,梧州-乐业公路乐业至望谟(乐业段)成功取得第二本不动产权证书,累计发证面积超250万平方米,达用地批复面积的83%。 柳州至金秀高速公路(金秀段)已取得14本不动产权证书,发证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率达86%。 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乐业段已完成270万平方米土地确权登记,累计进度达56%。 不动产权证书的取得,明晰了大型基础设施的产权归属,有效维护了业主合法权益,为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破解重大水利工程办证难点 面对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用地不动产权证办理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依据缺失、权属纠纷复杂、测绘难度大等难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通过优化登记流程、精准把握政策、跨部门协调联动等多措并举,灵活破局,推动鱼峰段、象州段和武宣段74本不动产权证书顺利发放,累计发证面积突破7980万平方米,为国家战略工程合规推进、维护国有土地资产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武宣库区)确权登记发证专题研讨会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用地地籍调查工作征询意见会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地籍测绘成果外业抽查   服务全国水库不动产登记试点 在国家试点项目凤山县水库发证政策研究工作中,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编制了《水库工程不动产登记指导意见》,为水库确权登记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指南;制定了《凤山县水库工程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办法》,提出快速定位关键症结的方法路径,总结形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实践经验,为广西乃至全国层面推进水库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凤山县水库确权登记发证专题研讨会   精准施策盘活“沉睡”资产 针对国有企业改制土地及地上房屋因历史资料缺失、权属不清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通过精准施策,成功实现了瑕疵土地合规性整改“零的突破”,化解了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为“国有资产向资本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全区国企改革土地处置、产权变更、产权转移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大力促进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高效利用与价值提升。   下一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持续强化责任担当,以更高标准推进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为重点项目建设和国有资产盘活提供更强保障,为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07 2025-05

AI赋能调查监测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智慧大脑”平台启动研发

近日,由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联合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申报的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基于AI大模型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智慧大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正式启动研发。该项目旨在通过AI大模型技术,构建以智能化的感知汇聚、业务协同、分析决策、知识共享于一体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新模式,从而提高调查监测作业效能。 当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涉及多领域政策法规和经验知识,业务场景繁杂,针对数据处理繁琐、人工分析易出错、人力投入高等问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项目团队将基于AI大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低空无人机影像解译等前沿技术,构建汇聚政策法规、项目成果等显性知识及专家经验、技术审查等隐性数据的高质量知识库,研发覆盖调查监测业务场景的“智慧大脑”平台。 业务场景示意图 调查监测智能体 该平台建成后,将实现针对海量时空数据的动态管理与智能分析需求,为每位一线业务工程师配备“智慧助理”,支持对话式的知识问答、数据检索、空间数据分析及辅助报告编制等高频场景应用,大幅减少人工的重复性操作,提高数据治理的效率。此外,平台将研发时空数据智能检索、辅助算子建模、数据批量质检、智能成果审查等10余项功能,应用到国土变更调查、不动产确权、用地报批等日常业务工作中。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系统功能梳理与技术选型。下一步,将深化二三维“一张图”数据底图与AI技术的融合,重点推进知识库搭建与垂直领域大模型训练,争取早日在行业内实施应用。

10 2025-03

助力低空经济!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牵头的部省合作项目获自然资源部立项

近日,由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牵头的部省合作项目——《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编制关键方法研究》获自然资源部立项。该项目由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联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申报,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北投低空经济投资有限公司、广州蓝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技术单位参与协作。 该项目旨在突破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核心技术体系构建、空间分层管控等核心问题,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的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为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技术支撑。 项目开展后,将结合实景三维、地理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整合技术、政策与实践经验,从国土空间资源用途管制和使用角度,形成低空空间权属划分、规划编制及地空协同规划使用体系等三项核心技术,解决低空空域权属界定、分层分区划定与管控、规划编制、地-空资源要素配置及协同管理机制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通过应用示范,推动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释放及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资源的科学规划与高效利用。 下一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持续深耕自然资源领域,积极响应国家低空经济政策,加快形成可推广的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研究成果,为实现自然资源保值增值和国土空间高效利用贡献智慧力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页